close

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陀要找人去探病。佛陀找了自己的弟子—總
共找了五百位;也找了一些名人—彌勒菩薩、光嚴童子、持世菩薩,
可是大家都不去探維摩詰居士的病。為什麼佛陀要找人去探病,不
自己去?為什麼佛陀找了一大堆人,大家都不去探維摩詰居士的病?

因為維摩詰居士一見面,劈頭就跟人「說教」。佛陀的大弟子們,
每一個都被他「教訓」過,甚至連彌勒菩薩也沒倖免。所以佛陀每
問弟子要不要去探病,每個人都說不要。

這樣看起來,維摩詰居士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副愛給人說教,喜歡教
訓別人的樣子。所以大家都不喜歡跟他親近,就連生了病也沒人願
意去探望,是嗎?

可惜在那久遠的年代,沒有寶可夢可以抓、沒有宮鬥劇可以看、也
沒有 iPone可以買。否則維摩詰居士便可以跟他們聊聊有哪些地方
的寶可夢好抓,一起大罵宮鬥劇裡人性的醜陋,談iPone新款有什
麼好功能,哪裡有便宜的 iPone等等大家所喜歡的話題。

但即使沒有寶可夢、沒有宮鬥劇、沒有 iPone可聊,那也可以聊聊
其它軟性的話題吧,例如天氣呀,或問問看佛陀有沒有什麼八卦之
類的吧。這樣維摩詰居士就沒有一直在說教,也沒有在教訓人了,
是這樣的嗎?

相傳以「如是我聞」開頭的佛經都是由阿難所記錄的。但當由文殊
菩薩所率領的龐大探病隊伍還在維摩詰居士的房間探病的同時,阿
難與佛陀正在另一個地方——菴羅樹園。所以在維摩詰居士的房間
所發生的談話內容,不會是由阿難記錄。

以現今的觀點來看,報導了佛陀與五百位弟子的談話,甚至也涵蓋
了不少名人,已是一位厲害的記者了。甚至還在維摩詰居士的臥室
裡安裝了針孔攝影機,而拍到了維摩詰居士趕在文殊菩薩率領的探
病隊伍抵達之前大顯神力將臥室所有傢俱清空的珍貴畫面,簡直是
一位超級大狗仔了。

佛陀每要一位弟子代表他去探維摩詰居士的病,每位弟子都會向佛
陀陳述不能承擔此任務的遭遇。以每位弟子平均花費10分鐘計算,
佛陀一小時可以聽取6位弟子的不同遭遇,以一天花費12小時持續
找弟子去探病計算,可以聽取72弟子的遭遇。所以500弟子的遭遇
要全部聽完,至少得花費7天的時間。再加上跟一些菩薩聯絡見面,
當面瞭解其意願,旅途來往,在那個沒有手機,交通又不發達的年
代,所花費的時間勢必更多。

能夠完整報導佛陀與各個弟子以及諸多名人的談話,已屬不易,特
別是在那個沒有錄音筆、筆電、紙筆又不發達的年代,勢必得全靠
記憶,然後慢慢整理。而要能夠報導維摩詰居士在自家臥室裡大顯
神力所需的針孔攝影機,在個那久遠的年代並沒有。

再說,由文殊菩薩所率領的龐大探病隊伍在維摩詰居士的臥室裡從
上午待到下午,聊完了話題,維摩詰居士要求跟文殊菩薩一起回去
菴羅樹園見佛陀。佛陀見維摩詰居士到來,也跟摩詰居士聊了一下。
待佛陀的話題聊完,阿難就問佛陀,之前文殊菩薩去跟維摩詰居士
探病所聊的內容實在經典,該怎麼來稱呼?佛陀答,是經名為維摩
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可是文殊菩薩去跟維摩詰居士探
病的當下,佛陀並不在現場,怎知他們的談話內容?怎知他們的談
話內容是可以廣宣流布的經典—維摩詰所說經—不可思議的解脫法
門?

維基百科這麼說:「維摩詰經約在西元100年前後,開始在印度流
傳」。

維基百科又這麼說:「如果以佛滅116年為阿育王灌頂年,則釋迦
牟尼涅槃約為西元前387年到前384年間。如果以佛滅116年為阿
育王自立為王的一年,再過三年才灌頂,那末佛滅應為西元前390
年到前387年間」。

若以維摩詰經中那近似與現今記者與狗仔的跟拍甚至安裝針孔攝
影機偷拍的報導方式的描述,維摩詰經的出現,至少與經中發生
的場景前後相隔了五百年。

維摩詰經的佛國品第一,文中提到,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
積。並提及這位長者子寶積跟佛說:「. . .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唯願 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陀回答的內容很多,其中有
一項這麼說:「. . .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

「三十七道品」,佛陀當時會不會親口說出「三十七」這個數字,
可能要打上很大的問號。

全無遺漏地跟拍,也許勉強還可以做到,但要偷拍的話,在那年代,
不可能。所以作者並不是「狗仔」,其實是一位文學與佛學造詣極
高極高的創作者。而這部所謂「維摩詰『所說』經」,也就是另一
部的佛學創作了。

維摩詰經的作者不知道是誰。

愛說教的,喜歡教訓人的,其實是作者自己,而不是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其實背了黑鍋。

有人這麼說。會講笑話的人,不是最厲害的。聽得懂笑話的人,才
是最厲害的。那麼能夠聽得懂笑話,又能夠與講笑話的人互相唱和,
那又更厲害了。而如果這談話的內容是「製作」出來的,那麼最最
厲害的,就是能夠寫出這麼多「經典對話」的腳本的這位「大製作
人」了。

所以作者要找的人,並不是單純去探病而已,而是一個能夠跟維摩
詰居士「對談」—進行所謂「智慧對話」—的來賓—文殊菩薩。而
舍利弗在第一時間拒絕了佛陀的邀請,後來卻又跟在文殊菩薩的隊
伍裡前去探病,便說明了每一位弟子並不是怕被教訓而不願意去,
而是自認自己不夠格「領銜」去與維摩詰居士「搭檔演出」。

那為什麼佛陀不自己親自出馬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問這個,找那個?
因為若讓佛陀自己出馬,那麼就「沒下文」了,整部維摩詰經的內
容大概就要少掉七分之一。或是當佛陀第一個找舍利弗時,舍利弗
立刻爽快答應,也是一樣的結果。更遑論有人想自告奮勇或毛遂自
薦,這些都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這不禁令我想起了像聖嚴法師與達賴喇嘛的跨世紀對談。以及現今
電視與廣播中所有對談、訪談形式的節目,在維摩詰經裡已早開先
河。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OUT--Sideline 的頭像
IN-OUT--Sideline

IN-OUT, I am on the Side-Line, 邊緣人的部落格

IN-OUT--Sid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