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就是「有字義的翻其字義;沒有字義的翻其字音,
並兼顧『信、雅、達』」。
那問題來了。對於人名與地名的翻譯,有字義的,就要
翻其字義嗎? 沒有字義的,只好翻其字音,那麼這字的
音是怎麼個發音?
先談第一個問題。
有一位美國的電影明星叫做 Nicolas Cage,中文(臺灣)
把它翻成“尼可拉斯•凱吉”。“Cage”這個英文單字
並不是專作為人名使用的,在一般的言談之中,它是有
其字義的—是“籠子”的意思。但用作人名(的姓氏),
我們不會去翻譯它的字義,而是翻譯它的發音。就好像
有一個人名叫“沈智慧“,這個”智慧“,我們在其護
照上的英文姓名欄中,不會把它翻成“Wisdom",而是
根據羅馬拼音或其它拼音而將“智”與“慧”,個別地
拼出其發音。
美國加州(California)有一個地方叫做 Orange County。
我們(臺灣)把它翻作“橘郡”。“Orange”這個英文單字
並不是專作地名使用,在一般言談之中 它是有其字義的—
是“橘子”的意思。但我們為什麼是使用字義來翻而不是
用字音把它翻成“歐潤吉”?因為橘郡成立於1889年3月
11日,名稱來自當時的主要農作物—橘子。
那為什麼 “Nicolas Cage” 不把它翻成“尼克拉斯•籠子”
而“Orange County”卻要翻成“橘郡”?就請稍微兼顧
一下 翻譯的「信、雅、達」咯,因為 Nicolas Cage 不是
一種具有 Nicolas 功能的籠子,或是一個 Nicolas 品牌的
籠子。或許 Nicolas 的祖先曾經從事過與籠子有關的行業,
但那現在並不見得與 Nicolas 所從事的行業相關。
第二個問題。David 是“大衛”還是“大菲”?
David 是一個人名。但不是只有美國人叫 David,在德國
也有人叫 David。 David 這個名字的英文發音是[devid],
是「大衛」。 David 的德文發音用 K-K音標表示是[dafit],
是「大菲」。所以 David 可以是“大衛”,也可以是“
大菲”。那麼為什麼德文的 David 是叫 “大菲”而不是
“大非”?就請稍微兼顧一下翻譯的 「信、雅、達」咯—
就像我們在取名字時,並不會去取像「劉陽萎」這樣的
名字。同樣地,將美國職棒大聯盟費城人隊的一位強打者
Kyle Schwarber 的姓氏 Schwarber 翻譯成「洗襪伯」,
其實是在搞笑。如果 Kyle Schwarber 本人知道了他的姓氏
被臺灣的人翻譯成意思是「洗襪子的老頭兒」的時候,他
可能會覺得他被「惡搞」了。那麼世界五大洲之一的Africa
(阿非力加洲)為什麼要叫「非」洲,而不叫「菲」洲,「扉」
洲,「飛」洲或「妃」洲?因為 Africa 有黑暗大陸之稱,
所以就可以體會到叫「非洲」的巧妙了。
Johnny Depp 是「強尼戴普」。那麼為什麼John 是「約
翰」而不是「強」?
因為 John 也是德國的人名,其德文的發音用 K-K音標 表
示為[john],所以中文的音就是“約翰”了。Jesus 為什麼
叫作「耶穌」?因為其德文的發音很接近中文的 “耶穌”。
那麼為什麼 Johnny Depp 是「強尼戴普」而不是「約翰
戴普」?因為翻譯 Johnny Depp 的人是直接就英文發音來
翻,而當初翻譯 John 跟 Jesus 的人也許是德國人(傳教士)吧。
德國傳教士到中國大陸傳教,說耶穌,說約翰,很正常。
但編寫字典的人把耶穌,約翰編寫到「英漢」字典裡面,
就有點「混亂」了。
那麼為什麼美國老牌影星 John Wayne 要叫 “約翰·韋恩”
而不是“強·韋恩”?因為翻譯 “約翰·韋恩”的人讀的是
「John 是 "約翰"」的英文課本,而教「 John 是“約翰”」
的英文老師讀的是「John 是 "約翰"」的「英漢」字典。
法國的首都是 Paris。 我們(臺灣)把它翻為“巴黎”。美國
有一位女明星叫作 Paris Whitney Hilton。 維基百科這麼
說:芭黎絲•惠妮•希爾頓(英語:Paris Whitney Hilton,
1981年2月17日,又譯作巴黎•希爾頓 或 派瑞絲•希爾頓)
是美國名媛、電視名人、歌手、女演員和模特兒,也是希爾頓
酒店集團繼承人之一。
Paris 用法文發音,其音就接近中文的 「巴黎」。而 Paris
在美國用作女生的名字,其發音就接近中文的 「派瑞絲」。
所以,當我們看到「巴黎」兩個字,指的是 法國的首都;
當我們看到「派瑞絲」三個字,我們知道那是一個女生。
所以把美國女星 Paris Whitney Hilton 叫作「 芭黎絲•惠妮•
希爾頓」、「巴黎•希爾頓」,就跟把美國老牌影星
John Wayne 翻成 “約翰·韋恩”一樣,都有一點兒「混亂」。
義大利有一個城市,其英文名稱為 Florence,我們(臺灣)
常用(見)的翻譯為“佛羅倫斯”—用英文(的發音、名稱)來
稱呼人家義大利的城市。但 徐志摩先生則是用該城市的本國
(義大利)文名字 Firenze 的發音來翻譯而把它叫作「翡冷翠」。
日本的首都叫作「東京」。我們(臺灣)是直接就其日文的
字義將其稱作「東京」,就像大陸有「北京」,「南京」
一樣。但美國人則是用 日文東京的發音而將其拼成
“Tokyo”。兩者都符合翻譯的「信、雅、達」。
那麼美國總統 Donald John Trump 的 Trump 是「川普」
還是「特朗普」?
如果它發的是K-K音標的[ trʌmp ]( Tr 發在一起),那麼它
是「川普」。如果它發的是 [ t ] [ rʌmp ]( T 單獨發,再發
rump 的音),那麼它就是「特朗普」。大陸的「美國總統
特朗普」就是這麼來的。這樣的發音方式感覺上有點兒
「無厘頭」。但有趣的是,這樣的發音方式跟日本對於
「外來語」的發音方式如出一轍。
結果這位美國總統 Donald John Trump 先生,在大陸與
日本被稱為「特朗普」,在臺灣則被稱為「川普」。
所以,臺灣叫「川普」也好,大陸、日本叫「特朗普」也罷,
其所指的同樣就是美國總統 Donald John Trump。只是如果
當臺灣的居民到大陸去,跟大陸人的居民聊天聊到「川普」
課關稅如何如何的時候,大陸的居民可能會丈二金剛摸不著
頭腦,這「川普」是誰啊?如果臺灣的居民進一步解釋就是
那個美國總統(或是指著新聞影片裡面的那個人),那麼大陸的
居民就會晃然大悟,喔哦!原來你講的是「特朗普」啊。
那為什麼美國當地人稱呼為「川普」的那位總統,有些外地人
卻要把它叫做 「特朗普」? 但不管是「川普」還是「特朗普」,
最後就是「殊途同歸」於 「美國總統 Donald John Trump 」。
俄羅斯總統 普亭(Vladimir Putin)。Vladimir Putin 是英文,
有人翻成「普廷」也還好,但最常見的到的是「普丁」,大陸
則翻成「普京」。加拿大總理 Justin Pierre James Trudeau(法語)
在2022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稱呼 這位俄羅斯總統「普亭」是用法
文 Poutine 的發音,有人將其翻譯為「普欽」,與日文對這位俄
羅斯總統的稱呼 プーチン 的發音幾乎一致,而與大陸的「普京」
接近,如此可以略窺大陸的「普京」的「京」是從何而來。若使
用 Google 翻譯,在英文欄位中輸入 Putin,在繁體中文欄位也
會得到「普京」。而將英文 Putin 輸入Google 翻譯,在俄文欄
位中會得到 “вставить”,而“вставить”的發音則接近中文
「斯白日茨」的發音。所以對於「這位2022年在任的俄羅斯總統」,
位於臺灣海峽兩岸的人,一邊是用「英文」(的發音)來「稱呼」
他,另一邊則採用「法文」(的發音)來「稱呼」他,而都不是用他
俄文名字的發音。
而德國的南部大城 München(德文),為什麼中文會把它翻譯
成“慕尼黑”? 這 München 的德文發音怎麼樣都聽不出會
接近 中文“慕尼黑”的音,反倒比較接近中文的“慕獻”、
“繆獻”。一種情況是因為翻譯 München 的人採用了日本人
對 München 這個「外來語」(ミュンヘン)的發音;另一種說
法是將 München的英文名稱—Munich—把它當做德文來發
音(簡直亂到不行),所以就得到了 “慕尼黑”,並且把它標註在
德國地圖上那個與 München,Munich 所標註的相同位置點。
所以,“約翰”,“慕尼黑”, . . . ,並不是所謂「過去的
生硬翻譯」,而是「某個從事翻譯的人」,「有權翻譯的人」
,「被授權翻譯的人」,. . . ,其採用了那麼樣的發音去翻,
而大家也就這麼使用,而且還引用,還沿用, . . . . . . .。
那麼,有沒有所謂的「『查爾斯三世』或『查理三世』?英王
與皇室名號翻譯學」?其實並沒有。它就是「翻譯」而已,就
看你怎麼去翻它。所以去瞭解翻譯的本質與各種的「境況」,
查明(或註明)那個譯文它所代表的「原文」是什麼,有時候是
比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