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無量義經,德行品,其中之一段經文為例:
「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其實是在說:
「爾乃注無上大乘之洪,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

又如無量義經,說法品,其中之幾段經文為例:
「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其實是在說:
「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真理正尊無過其(過其上之尊)」。

又如,「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
其實是在說:
「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人樂天拔眾生苦(拔眾生之苦)」。

又如維摩詰經,弟子品,其中之一段經文: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冥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其實是在說: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冥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世尊,時我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又如金剛經: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其實是在說: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或是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以及,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其實是在說:
「我皆令入涅槃而無餘度滅之。如是度滅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或是,
「我皆令入涅槃而度之滅無餘。如是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不料,當「洪注無上大乘」其實是在說「無上大乘之洪」一被提
出來時,立刻造成緊張,因為「不能改佛經」。深怕如果將「我不吃」改成「,我」,那問題就大了。


其實佛經很多都是翻譯的譯品,我們來看看各國語言的文法結構與其翻譯的方式。

當我們要直接問別人的年齡時會這麼說:
您幾歲?

可是美國人說英語卻是這麼問:
How old are you?

如果將上面的英文句子依照單字的順序逐字翻譯成中文的話,意思是: 多老(幾歲)了是您? 主詞的順序與我們的用法洽好是顛倒的。

如果用德文講「我要喝汽水」(Ich möchte Soda trinken.)這句話。若照著德文的句子逐字翻譯成中文的話,將會成為:
「我要汽水喝」。

動詞與受詞的順序跟中文是相反的。

如果以日語來講「我喜歡小顆的橘子」這句話。若照著日語的句子逐字翻譯成中文的話,將會成為:
「我小顆的橘子喜歡」。

主詞的位置順序雖與中文主詞的位置相同,但動詞—「喜歡」,卻調到句尾去了。

英語講: 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表面上看是否定句,但這「我不能同意你更多」的意思就是「我再同意你不過」,其實就是肯定句「我非常同意你」。

回到我們中文本身日常生活的表達:請代我向爸媽問候。如果說成,請代我問候爸媽,並不會扭曲原意。「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提供優質的產品給客戶」這兩種「不同」的講法,意思其實是「相同」的。我吃了十顆湯圓。如果說成,我把十顆湯圓吃掉了,應該也不會扭曲原意。結果就是:十顆湯圓被我吃了」——如果那十顆湯圓沒有群起反抗的話——湯圓當然不會群起反抗——所以結果應該就是這樣了。

再來看看咱們的文言文,其中也有所謂的「到裝句」。例如:

「何罪之有?」
其實是在說:
「何罪有之?」,「有何罪之?」

意思是: 有什麼罪呢?

王維有一首五言律詩叫做「山居秋暝」,其中的「竹渲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實是在講「竹渲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洗衣的婦女歸來,蓮葉輕鬆搖擺仿佛漁舟順流而下。

所以,在閱讀佛經的時候,適時地利用文法語法分析,將有助於對經文的理解。而此舉並非「改」,也與「改」或「不改」無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OUT--Sideline 的頭像
IN-OUT--Sideline

IN-OUT, I am on the Side-Line, 邊緣人的部落格

IN-OUT--Sid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